新樂園第二屆媒體「影」像「展」:定向失序

2nd (more than a) Media Video Art Exhibition: (Dis)Orientation @SLY Art Space

策展人:蔡寧
藝術家:阮伯遠 徐莘 曾奎銘 黃哲威 蕭禹琦
展期:2021/7/31-8/22
開幕茶會:8/15 15:00
展覽座談:8/22 15:00

呼吸、喝水、進食,每日醒來(無論凌晨或深夜),
拉筋、伸展、煮咖啡,
梳洗、打扮、開始工作(無論在家或前往公司、工地、現場),
滑開手機、電腦開機、打開應用程式,
回mail、回訊息、回電,思考、計畫、執行,
休息、上廁所、吃飯,
下工(或工作與休息時間不分的腦袋繼續運轉)、洗澡、睡覺。
嘴砲、閒聊、淺聊、深聊,
見面、聚會、出遊、合作,
觸碰、牽手、擁抱、做愛。
努力為一切製造意義、努力感受一切的意義、努力確認自己存在。
附著在分秒變動的當下、由無法暫停的行動建構出的生活進程並非連綿不斷,而在某個時刻中,那裏沒有維度與座標、沒有邊界、沒有重力、沒有意義,那裏讓人失去探索與感受的動機。你不在當下、不在過去,甚至也不在未來。為了盡快度過意義皆失效的存在焦慮,我們會盡力尋找任何無關狀態本身且能迅速分散痛苦的事物。
後疫情時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工作模式,遠距互動數量大增,物理接觸頻率下降,習慣網路上下線、點對點接觸即為建立連繫的流動當代,在原本半強制社交型態轉為得以完全自主選擇之後,如同動力系統失效獨自漂流的太空人,沒有阻力且仍按照慣性無止盡移動,GPS失靈、無可見物、無法定位自身,無所適從、難以自處的空洞、空隙、空虛。而意識空虛本身即是一種著陸的方式,因為還想要活著。
當空虛感襲來時,你如何面對?
(在虛擬三維環境中,材質(material)與光(lighting)構成了模型如何存在、存在於何處的訊息,在此,
立體物件之餘攜帶環境資訊的視覺材料,透過映射得以定位自身,模型本身和環境產生密不可分的共存特性。或可推論在藉由影像作品與空間的重新縫合,於建構展示過程中重新定位兩者之間的相對關係,以錄像藝術作為根基,重新探尋在錄像與數位藝術之間的銜接性。
這檔數位媒體『影』像『展』,定序失序,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新媒體藝術在「傳統」、「當代」「視覺藝術圈」的建構困境,無論是理論系統的建立、在地化脈絡的形成甚至是展出與典藏之不易,沿用「錄像」或「影展」的概念都無法充分詮釋乃至形塑貼合數位藝術中的沉浸式(immersive)、具現化(embodied)等呈現手法之特定意象。在當前規範中反芻科技、媒介與體系三者關係並來回辯證,彼時欲銜接的斷裂、隙縫與延遲感,如同此次策展主題意欲於後疫情日常中重新檢視自我並試圖提出回應的反身性,在疊代中緩慢釐清與述說。)

🎥 線上360度展間實錄


🌜與談人:曾奎銘、蕭禹琦、阮柏遠、黃哲威、徐莘、周玥

🌜座談內容關鍵字:
#作品介紹
#創作脈絡
#生活的失重狀態
#設計與創作
#日常定錨
#時間切割
#疫情

🌜展覽起源:(以下發言不代表藝術家本人創作自述)

這個展覽是張雅萍 (新樂園總監)最早大概今年三月時提起,問我有沒興趣策一檔展覽,我心想因為以前的角度都是藝術家出發去參展,其實策展人要做什麼、或說成立一個展覽的過程有哪些,策展單位的立場是什麼我也蠻想了解,於是時間就定了下來。

論述的起源則是從自身出發,那個時候(三月到四月)就是一個忙著讓自己活下去的狀態,我要如何接案或採取什麼工作模式才能負擔我的房租、生活費、和創作一切的成本,所以論述的第一段基本上就是我認為在現今台灣社會裡的創作者、藝術家(理論上自給自足的話你會有一個包含了生產和休閒的routine)、接案者,或著在長期的體制裡產生異化感的上班族等等會出現的每日活著的樣態。
大概四月下旬到五月初,就發生萬華的嚴重特殊傳染病肺炎群聚衍生感染事件,然後5/15就宣布三級警戒了,台灣正式從世界的「後疫情時代」進入自己的「大疫情時代」,整個生命體的空虛感和虛無感突然一下從內部的很私密的精神性外顯到了群體,變成一件集體的大事後這種虛無好像就很實體很落地,成為一件檯面上的事。

事實上空虛、虛無或者感受不到意義、感受不到自己的這些事,無論有沒有疫情,這些情緒和感受它們都會一直存在,如果你從來沒感受那這可能是病(被拖走)
科技和疫情某種程度上幫助了、或把這些說不出口的內在感受,藉由各種平台拉到一個公眾議題的向度上,讓我們有機會可以看見不同的人在面對生命各種組成面向裡的掙扎、他們如何掙扎、他們如何梳理、他們如何解答(或不解答)、他們如何感受。
在徐莘的作品裡可以看見她對工業化時間的切分vs個人時間感的關注,<等待黎明>實際上是一系列根據時間觀察而誕生的作品之一,在未知盡頭的長夜中失去時間感、失去某種秩序,失重之中什麼都不能做也做不了,但我們還有等待。
禹琦的<棉被山景>則同樣以不間斷紀錄的方式還原了日常,在日復一日的晨起中,棉被持續雕塑的型態,也雕塑出未身處一體制/系統時,那個規律不變的錨點,將是我們重整或開始的起點。
各種關係的斷裂與逝去同樣讓人失重,<迷航>裡,哲威在影像裝置放上了一顆被鐵鍊栓住的骷顱頭(有夠重),以致作品在展出過程中同時因自體旋轉與結構不穩定而逐漸傾倒,逝去的關係、對象使自身傾斜乃至可能崩毀的狀態總有一天要自行回復或被迫回復,有時候我們也只是在等待那個時刻來臨。
因工作背景而自然時刻裝載技術/新知焦慮的奎銘,在快速變動的生活裡所採取的應變方式便是拍照紀錄,如同我們面對某篇似乎該讀的技術/概念文章、某個當下產生的提問狀態時,難以定義、逃避正視卻又明白其之於自己的重要性,那就全放入待定區吧總有一天會打開,於焉產生的<新型囤積實境秀>,是屬於現代每個你我皆可能存在內心裡的已知的未知區。
<那只是一個虛擬的吻>則在另個向度中重構了關係如何連結的可能,過往區分虛擬與真實的界線已然模糊,探討持有一個avatar彼此互動的真實性為何已不再是主軸,肉身與皮相在這向度裡建立全新的標準,超越物理限制的新型身體感,似乎僅依靠螢幕(同時也是否也意味著能拋棄更多目前框架?)便能更深層觸碰彼此內在,即便那只是一個虛擬的吻,但可不可以成就一段最真實的關係?

展期:2021/7/31-8/22
地點: 新樂園藝術空間 SLY art space
開幕茶會:8/15 15:00
展覽座談:8/22 15:00
天啊我不知道22號座談還要說什麼我已經山窮水盡,救命(跑掉)。

💡 新樂園第二屆媒體「影」像「展」:定向失序 開幕茶會 8/15 15:00

在 WordPress.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